在刚刚落幕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佩剑个人赛中,一位来自江苏的小选手吸引了海星tv全场目光,年仅13岁的姜鑫瑞以犀利的进攻和沉稳的防守,连克多名强手,最终摘得银牌,这位戴着护面、身形矫健的少年,在赛场上展现出的不仅是出色的技术,更有超越年龄的心理素质。
“每场比赛都让我海星体育直播更加自信,”姜鑫瑞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道,“一旦站上剑道,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这番话语出自一位少年之口,令人不禁好奇他的击剑之路有着怎样的故事。
初识击剑:从好奇到热爱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,当时9岁的他在学校课外活动课上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。“一开始只是觉得剑很酷,穿着全白的防护服也很帅气,”姜鑫瑞回忆道,然而随着训练的深入,他逐渐发现了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。
“击剑不像团体项目,在赛场上没有任何人可以依赖,每一剑都需要自己判断、决策和执行,”姜鑫瑞解释道,这种完全依靠个人能力的特质,既让他感到压力,也激发了他的斗志。
他的启蒙教练李俊明告诉记者:“鑫瑞刚来的时候并不是最有天赋的孩子,但他有两大优点:一是善于思考,二是心理承受能力强,很多小选手输剑后会情绪失控,但他总是能很快调整心态,专注于下一剑。”
成长之路:汗水与坚持
击剑训练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并不轻松,每周五次的训练,每次两小时,这样的节奏姜鑫瑞已经坚持了四年,除了常规的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,他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观看比赛视频,研究对手的战术特点。
“最困难的时候是去年夏天,”姜鑫瑞的母亲向我们透露,“当时他连续在三场比赛中首轮出局,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,我们甚至商量过要不要暂停一段时间。”
然而姜鑫瑞选择了坚持,他增加了每天的空击练习时间,反复磨炼技术动作的每一个细节,在教练的指导下,他开始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,学习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专注。
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,在今年三月的华东区选拔赛中,姜鑫瑞一举夺冠,获得了参加全国锦标赛的资格。“那场比赛让我真正理解了‘场上只能靠自己’的含义,”他说,“当比分落后时,没有人能帮你,只能自己想办法突破困境。”
比赛心态:自信源于准备
面对全国大赛的压力,姜鑫瑞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冷静,在锦标赛的八进四比赛中,他面对的是去年冠军得主,在7-10落后的不利局面下,他连追5剑,最终以12-10逆转取胜。
“我从未想过放弃,”谈及那场比赛,姜鑫瑞眼神坚定,“平时的训练已经给了我足够的底气,我知道自己有能力追分,只需要专注执行战术。”
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,而是建立在充分准备基础上的自我信念,他的现任教练王建军评价道:“姜鑫瑞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学习,每场比赛后,他都会认真总结,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改进,这种自我驱动式的成长让他进步神速。”

击剑之外的平凡少年
脱下击剑服,姜鑫瑞和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,他喜欢听音乐、玩电子游戏,还会为数学作业发愁,他的房间里除了击剑装备和奖牌,还堆满了科幻小说和乐高模型。
“同学们都知道我练击剑,但没人把我当‘明星’,”姜鑫瑞笑着说,“这很好,让我能够保持平常心。”
他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,尽管训练占用了大量时间,但姜鑫瑞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中上水平。“这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很强,知道如何平衡训练和学习,击剑培养的专注力和毅力也让他在学习上受益良多。”
梦想与现实并存
谈到未来,姜鑫瑞有着明确的目标:“短期目标是明年能够入选国家少年队,长远来看,希望有一天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。”
他的父母对此保持理性支持的态度。“我们不会给他太大压力,”姜鑫瑞的父亲表示,“重要的是他能够从击剑中获得快乐和成长,无论将来能否成为职业运动员,这段经历都会是他人生的宝贵财富。”
业内专家认为,姜鑫瑞这类技术全面、心理素质过硬的小选手正是中国击剑未来的希望,中国击剑协会青少年发展部主任刘颖指出:“近年来,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像姜鑫瑞这样的青少年选手,他们不仅技术扎实,更难得的是对项目有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热爱,这是中国击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。”

击剑运动的育人价值
姜鑫瑞的成长故事折射出击剑运动独特的育人价值,这项被称为“智者的运动”的体育项目,不仅锻炼身体素质,更培养独立思考、快速决策和情绪管理能力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是如何面对压力,如何承担责任,”姜鑫瑞总结道,“每一次比赛都是独自上场,每一次胜负都由自己创造,这种体验让我明白,自信不是来自别人的赞美,而是来自于知道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。”
随着2025年全运会临近,各地对击剑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,青少年参与人数持续增长,有专家预测,中国击剑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,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像姜鑫瑞这样的新星涌现。
对于姜鑫瑞来说,未来的路还很长,他需要更多大赛的磨练,需要不断精进技术,需要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,但无论前路如何,击剑已经赋予他最宝贵的财富——那种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的独立精神和随之而来的自信。
这种自信不仅存在于剑道上,更将伴随他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。









